Skip to content

回到初心:为什么我决定进入机器人行业

2025-06-01


离毕业还有整整一年,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逐渐进入尾声。我开始认真思考:毕业后,我想做什么?走学术还是去工业界?往哪个方向努力?

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文章。也许它不完美,但它记录了我一路走来,不断试图理解自己、理解世界,并最终做出决定的过程。


童年的轨道车和自由飞翔

“找不到兴趣点?那就想想童年时最喜欢什么吧。”这是我听过最有道理的建议之一。

学龄前,我最爱的玩具就是各种车:塑料的、金属的,小轿车、面包车、跑车……我有好多辆。每天我都会在地上搭轨道,让它们从高处滑下来,比哪辆跑得快、稳、远,能顺利过弯不翻车。这些简单的游戏我可以玩一整个下午,沉浸其中,完全忘记时间。

上了小学之后,我的“车车”也升级了。我开始用航模材料做车、飞机和船,从静态模型到弹射动力,再到电机驱动、遥控控制。我尝试自己设计结构、探索材料性能。家里现在还留着我那些作品,一整面墙的模型,像一座童年和热情的纪念馆。

那个时候的我,热爱创造、热爱动手,也热爱看到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真正“动起来”。


转折:一纸体检单与人生的分岔路口

但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。中考体检时,我被告知有轻微的辨色障碍。虽然不影响生活,但这却限制了我报考许多专业,比如生化、医学、建筑等。我才意识到,原来不是所有的路都能随便走。

一度,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极度迷茫。高中的我,成绩不错,尤其喜欢生物,还曾梦想成为一名药学家。但由于身体条件,这个“梦想”很快就被现实劝退。

那段时间,我经常在中午去学校图书馆的地下室,躲在理工类图书区,一个人读那些没人碰的科技书。我开始接触计算机、电子、自动化的入门书籍,尝试找回一些方向感。

填报高考志愿时,我选择了数学专业。一方面,它是我仍然感兴趣的学科;另一方面,这也几乎是最少被身体条件限制的选择之一。于是,我走上了数学这条路。


困惑:为什么学了这么多,还是看不懂世界?

本科期间,我选择了数学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方向。我曾经以为,学算法就能看懂科技产品背后的运作机制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
我们学的内容大多偏理论,几乎不涉及具体应用。哪怕是像运筹学这样偏实践的课程,也仅限于研究“如何高效求解一个建模好的问题”,而不关心模型是怎么来的,更不谈“这个模型能不能把现实世界的事儿讲明白”。

我心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:

  • 一个现实问题,是怎么变成数学模型的?
  • 模型之外,真正让产品“跑起来”的技术都有哪些?
  • 数学在整个系统中,究竟发挥着多大的作用?

这些疑问像一团迷雾,把我困在半路。数学依然迷人,但我开始怀疑它是不是我想追求的那个“终点”。


探索:试图理解自己真正想做的事

我不甘心。研究生阶段,我开始不断跨界旁听:工程学院的模拟仿真课程、芯片设计课、视频处理与智能视觉系统、因果推断……我试图“用脚踩一踩水”,看看哪一池让我心动。

与此同时,我也在回望自己大四时的一段对话。那时我跟一位同学说,我看好智能家居,想做能够真正“帮人干活”的智能设备,不只是遥控灯和窗帘那种,而是真正能理解环境、执行任务的智能机器人。

那时候,这只是个模糊的想法。现在,它开始变得清晰了。


决定:我要做机器人

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,是最近开始系统学习机器人相关技术:ROS 系统、路径规划、运动控制、传感器融合……我突然意识到:我在计算数学中学到的数值分析、微分方程、迭代算法,这些其实正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底层工具。

原来我走过的每一步都没有白费。

造一台既灵活又聪明的机器人,或许需要人类几乎所有的智慧。而我愿意把自己的能力,投进这个目标之中。

现在的机器人,大多功能专一、流程预定义,但未来的机器人,应该是能不断适应环境、具备认知能力的智能体。这就是具身智能(embodied intelligence)的目标。你可以说这是一个AI驱动的机器人系统,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具备身体的AI。

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从童年延续至今的梦想:我还是那个热爱让东西“动起来”的小孩,只是现在,我想让它“更聪明地动”。


尾声:愿这是一条值得走的路

我曾经想成为药学家,也曾幻想做科学家,最后却走向了数学。直到现在,我才终于找到一个让我感到兴奋、并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。

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,但我想,我终于准备好了。

我要进入机器人行业。我愿意在这个方向继续前进,继续学习,继续创造。愿这条路,曲折也好、漫长也好,是值得走的。


如果你也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,也许你能在这段故事里,找到一点共鸣。